姓柯是什么年代迁入陕西的,有多少人,什么排行,即何輩份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
三,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由自己来做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
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
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带晨的古代名人
邓晨(?―49年),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元勋,豫章都尉邓宏的儿子,光武帝刘秀的姐夫。
出身新野邓氏,迎娶新野公主刘元,跟随刘秀兄弟起兵于舂陵。带兵攻占颍川,参与昆阳之战,打败王寻、王邑,夺取阳翟以东地区。更始帝刘玄继位,出任偏将军、常山太守。王郎反叛时,作为后援,增派士兵,输送给养。光武帝刘秀称帝,历任光禄大夫、中山太守、汝南太守、廷尉卿,定封西华侯。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邓晨去世,谥号为惠,安葬于北邙山。
周玉晨,中国元代诗人,文学家。其代表作主要有:《十六字令》等。其中案词品卷一误作周邦彦词
代表作:《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
杨晨(1845—1922),字定孚,黄岩路桥河西(今属路桥区)人。16岁有神童之称。清同治四年(1865)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殿试二甲第8名,为本科浙江首位,授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
如何评价《在远方》中姚远和刘云天之间的关系
谢谢邀请。
《在远方》中,姚远和刘云天的关系还真的是很有意思。
一开始,刘云天根本没瞧上姚远,觉得他就是个普通干快递的。
可当姚远主动跟刘云天要投资开始,刘云天渐渐意识到姚远的与众不同,开始对姚远有了兴趣。
刘云天的设想很好,他觉得他做云天商城,是上游;姚远做物流,是下游,他可以很好地控制姚远。
但随着跟姚远的交道越打越多,刘云天发现姚远的野心很大,他自己并不能掌控。
于是,慢慢地两人变成了一种竞争关系。
不过,刘云天从心底是欣赏姚远的,他跟姚远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他们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多相同的看法。
所以,在最后,两人又开始联手,并肩战斗,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姚远和刘元天本来是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姚远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他在福利院长大,心里一直背负着因为自己说谎骗父母回家导致他们遭遇意外离世的深深的负罪感。
当路晓欧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姚远解开心结,他又回复到自己最本真的个性:大大咧咧、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敢想敢干。
而刘云天不同,他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长大,看起来让人羡慕,但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不得已的压迫和无奈。
而眼前出现的姚远让他见识了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个性和做派。所以对于姚远,他欣赏、喜欢,甚至有着被骄傲和矜持努力掩饰的羡慕妒忌!
你认为历史上的刘备真的是白身吗
刘备的祖父曾经当过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也在州郡致仕,所以刘备是妥妥的官二代,如果刘弘不早死,刘备的际遇又是另一个样子。由于父亲刘弘早逝,家道中落,刘备家里就落魄了,靠织席贩履糊口。
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是汉景帝玄孙。虽然后来家道中落,流落到江湖卖草鞋为生,但是他的社会资源是很丰富的,他的老师是朝廷官员卢植,同窗是公孙瓒。所以说,刘备虽落魄,但不是白身,毕竟是皇族后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救下了董卓之后,董卓曾经问过三人一个问题,即官居何职,刘备想也未想,便很自然地答道:“白身”。董卓听罢,便一改之前的悦色,对他们不理不睬了。
我们知道,刘备是西汉景帝之中,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不过,这个名头,在当时的东汉,实在是不那么响亮。中山靖王刘胜出生在公元前165年,死于公元前113年,而刘备刘玄德则出生在公元161年,也就是说距刘胜活跃的年代已经近三百年了。不要说当时东汉末年可以挂上汉室宗亲的刘姓子孙有多少,单就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便已经数不胜数了,当年号称120子嗣的刘胜早已在中山国地界上开枝散叶了。
不过说起刘备这一枝来说,倒也还是混得可以的,至少他的祖父刘雄还曾经被举荐为孝廉,当过县令,只可惜刘备的父亲刘钦死得早,直接导致刘备母子日子过得有点凄惨。刘备的娘也是个要强的女人,虽然周边也有不少富亲戚,但是她并不想求人,更不想看别人的白脸,所以她宁愿靠做苦工,即我们常说刘备的“织席贩履”,也要把儿子教育好。
由于家族传承,刘备的母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从小便教授刘备习文断字,刘备一生实际上也只在十几岁时,帮着母亲做了半年的“织席贩履”的苦工而已,他十五岁时便已经外出读书了。当然,单靠刘备母子,这个是很难实现的,好在有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从旁资助,才得以与刘德然一同跟随名师卢植学习。
在东汉末年,卢植的名头还是非常响的,可以说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只可惜有点生不逢时,没碰上识货的君主,也没多大发挥的空间。不过,在当时来说,当刘备的老师实在是绰绰有余了。
刘备当时最出名的同学就是后来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了,即是《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时,三人的老大了。历史上刘备也曾在走投无路之时,投奔过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允许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也算是刘备早年间创业时得到的一个重要资助。
白身,就是指无官职,无爵位。唐诗人徐凝 《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诗:“一生所遇唯 元 白 ,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白身就是指没混个一官半职。
刘备起家时,一无所有,当然是白身。
(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这只能说明它血统高贵,祖上曾经阔,并不不代表现在的身份。其祖父刘雄,官至东郡范县令,而父亲刘弘,曾经举孝廉,当过小吏,去世很早。刘备年幼时,家道就已经中落,沦落到与母亲打草鞋,编竹篮为生的地步,是实实在在的一介平民。至于母亲心高气傲,节衣缩食,供他到卢植那求学,这段经历只说明他是个有些文化的百姓,还是白身一个。
(曹操)
(袁绍)
(袁术)
所以,对于出身四世五公的袁绍、袁术, 官二代的曹操,继承哥哥孙策基业的孙权,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没有政治资本,缺乏广泛的人脉,更无雄厚的资产。
就这样,刘备还能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最终鼎力三国。确实令人感叹!
不一定!也没有考证过。但有过手工艺作坊的经营史。日子应该温饱不差,而且有过人的英雄气概!否则,也不会说起事就起事。一般英雄不会忠实于他,资本豪杰更不会投资给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可以用这一句来解释!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较吻合。
白乐天和刘禹锡在青年时就相识成为好友了,经常在苏杭一带游玩赋诗,虽然谈不上发小,但绝对是至交好友。
本诗的作者刘禹锡是一个相当顽强的牛人!
当年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讽刺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被贬,十四年后,刘禹锡故地重游,豪气弥生,大笔一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可见刘郎之锋芒。
刘元相和之诗不少,还有一首比较出名,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面有一段千古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倍见心胸气度!
更有那一首《秋词》绝对是可以看到刘郎的豪情不同于常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他被称为诗豪!
白居易给刘禹锡写诗感叹年老衰退多病支离,做为同样属性刘禹锡肯定也是深有同感,但以他的豁达肯定不会在意此事,凭他的豪情万丈自然要安慰老友一番,于是便回了一首诗相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便是此诗的结句。
桑榆,原指日暮时分。后来引伸为老年。语出自隋书“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
这个画面就是,落日的光辉照在桑树和榆树上,通过树枝间的透射,形成了万里霞光。
你看这句诗是谁写的,就能猜出其中意境,不说百分百全对吧,也有个八九不离十。
作者刘禹锡,一个被称为“诗豪”的男人。他有多豪呢?
全世界的诗人都在悲秋的时候,他跳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哼,在悲伤的时候,我都有自己的豪迈;
当他被贬谪二十三年之久的时候,他站出来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老子总会好起来的;
当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再度回到年轻时经过的桃花园时,他说:“种桃到时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你们都以为我会被磨难击倒,哼,我这不又生龙活虎地回来了吗?
……
这,就是刘禹锡的豪。
说刘禹锡之前,必须要说白居易。题中这句诗,是一首唱酬诗,酬的是白居易那首《咏老赠梦得》。
彼时,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要知道,在唐朝平均四五十岁的寿命,这两位70多岁的人,已经称得上是老不死了。
但是,他们俩对老这件事,态度完全不一样,这当然是由于两人的性格,境遇,经历大不相同造成的。
人生有限,终有老时,对老,无人能做选择,但对老抱以什么心态却可选择,刘禹锡的诗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写此诗时是836年,刘禹锡己是64岁老人了,与同令人白居易都居住洛阳,两诗坛宿将,诗文至交,卻垂垂老矣,同患足疾,眼疾,同病相怜。对于老,白居易不免有感伤,他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曰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性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刘禹錫写酬答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诗前四句承接白诗,表示了同感,人都顾虑老,老了无人怜,因老消瘦腰带不断紧缩,经常艾灸为了延年,后面几句有了转折,老有老的長处,经历多,阅人多,阅历深广了,想来也是幸事,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最后两句点晴之笔,莫道桑榆晚,(桑.榆两星,太阳落到两星之处己是天晚了),为霞尚满天,表现出英迈之气.老而不衰的精神,这是内心世界的表白,也是对老友的宽慰和鼓励。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看他的诗常能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看他另一首著名诗篇,805年,33岁年青时,因参加改革朝政运动失败被贬朗州,写了两首"秋词",其中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胜春朝。晴空一鹤排空去,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宋玉写了"悲哉,秋之为气也。"名句后,悲.愁,就成为文人与秋相连的一种情绪心理,文人写秋多写悲秋,而刘禹锡却写出非同凡响的秋歌,气势雄渾,意境壮丽,表现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胸襟。
另有一首与白居易的酬答诗也是很知名的,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826年,54岁时,返回洛阳,经扬州,与同时返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会面,席间,白写一诗相赠,诗中对刘的遭遇无限感慨,同辈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地寂寞虚度年华,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大意是你该遭不幸,谁叫你才名那么高,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太过分了。在同情中包含着赞美,十分委婉,刘禹锡便写了酬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前四句讲了二十三年经历,后四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曰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長精神"。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表现了谿达的襟怀,思想境界比白诗要高,意义也更深刻,沉舟两句成传颂千古名句。
如果刘秀没有废后,阴丽华和刘庄会有戚夫人和刘如意那样的下场吗
肯定不会! 首先,郭圣通死在刘秀的前面。郭圣通于公元41年废皇后位,公元52年去世,刘秀死于公元57年。其次,刘秀正是因为担心郭圣通在其死后,阴丽华母子不得善终,才决心废去郭圣通后位,为心爱的女人扫去了门前雪!最后,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假设郭圣通活过了刘秀,儿子刘疆当了皇帝,阴丽华母子也不会有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下场!因为:其一,阴丽华和戚夫人的地位、品行和能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语!阴丽华是刘秀发妻,刘秀登基后,阴丽华以大局出发,曾力辞后位而不就!刘秀对阴氏的宠爱及阴氏家族的恩宠无以伦比,经久不衰。其二,吕后那样对待戚夫人,已为后人所不齿。汉武帝刘彻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己渐入人心。郭圣通要对阴丽华母子下黑手,必须要好好掂量掂量!充其量!郭圣通会将阴丽华母子赶出皇宫,阴丽华和自己其中一个儿子在封国居住,孤老一生!
先抛出结论,阴丽华和他儿子不会有戚夫人和他儿子那样的结局。
刘秀所面临的选择看似与两百多年前刘邦当时所处的环境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还是由很大的差别的,主要从双方的母族势力进行分析。
第一,刘秀在当皇帝后,原来的郭皇后他的母族势力并没有当初吕雉的吕氏政治集团势力强大,而且阴丽华的家族和郭圣通的家族起码也是不相上下的,阴丽华家族帮助是帮助刘秀起兵的第一桶金,其次阴丽华的的两个哥哥都是刘秀最早的班底,资历、势力都够。
(郭氏成为皇后的原因主要就是郭氏原来也算是一个军阀,后来氏处于政治联盟的方式并入刘秀集团的)。
第二,郭圣通是比刘秀早死的,所以只要刘秀在怎么都可以保障阴丽华母子平安的,而且刘秀在世的时候,也能够震慑住一大批功勋老将,更何况阴氏家族还是刘秀起家的元老家族。
第三,阴丽华母子并没有像当初的戚夫人一样目中无人,而且郭圣通也没有当初吕雉的手腕,所以两者之间高下立判。
刘秀开国后,成功的废掉皇后、太子几乎是一气呵成,并没有太大的阻力,这也就说明起码当时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是秉持着不参与的态度。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阴丽华是光武帝刘秀的原配妻子,但却是刘秀的第二任皇后。刘秀还未做出一番功绩之时,便已经娶了阴丽华为妻。而后来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迫于形势又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作为政治联姻获得真定王室的支持。
在刘秀光复汉室登基为帝后,在阴丽华的辞让之下,刘秀最终册立了郭圣通为皇后,阴丽华为贵人。到了建武十七年时,光武帝以郭圣通“怀执怨怼”和“吕霍之风”为由,下诏废后。同时,立阴丽华为皇后。
若是刘秀没有废后,阴丽华和其子刘庄是否会面临像戚夫人的结局?
这个假设的前提,除了刘秀没有废后这个因素外,刘秀还得死于郭圣通之前,那么阴丽华母子才有可能面临困境。若是如同历史中那般,郭圣通早于刘秀崩逝,那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了。
我们先来看下郭圣通被废,刘秀给出来的理由:怀执怨怼、吕霍之风。
所谓怀执怨怼即心中怀有怨气,这怨气从何而来?从阴丽华处来,从对刘秀对阴丽华的好来。刘秀虽然册封了郭圣通为后,但是对体贴善良大度的原配阴丽华更加愧疚,本就很好的感情,更是好上加好,对阴家族人的封赏也更加丰厚于郭家,种种情况之下,郭圣通心中对刘秀和阴丽华的怨气便更胜了。
所谓吕霍之风,吕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氏,霍便指的是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这便是说郭圣通有如吕后、霍成君一般的不良风气,虽说没有实质性的举动,但行事风格已有二人之风。
综合上述来看,若是阴丽华和刘庄真面临到与戚夫人当时的境况,郭圣通是不会对他们二人手下留情的。
我觉得肯定不会。
吕后之所以残酷的报复戚夫人和刘如意,是因为刘邦太过偏心,不但宠妾灭妻,还想要废长立幼,准备废了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而戚夫人太过嚣张,数次挑战吕后的权威,并且一再撺掇刘邦废太子。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她既做了初一,也就怪不得吕后做十五。如果说丈夫的宠爱被抢,吕后还能忍的话,儿子险些被废是吕后不能忍的。再忍下去,她就成了汉朝最大的笑话。
也就是说,吕后和戚夫人母子早成仇敌,谁胜利了都不会放过对方。倘若登基的是刘如意,吕后和刘盈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但郭圣通和阴丽华是另一种情况,她们的关系没有差到吕后和戚夫人那种程度。在处理新欢旧爱这个问题上,刘秀无疑比刘邦高明得多。
阴丽华是他的旧爱,或者说真爱,虽然迫于局势另娶了更有背景的郭圣通,但当上皇帝后并没有亏待阴丽华,接进宫封为贵人,对阴家宠信有加。
郭圣通是刘秀的新欢,两人是典型的政治联姻,但刘秀接回真爱后,也没有立刻冷落郭圣通,不管是因为忌惮郭圣通背后的河北势力,还是因为对郭圣通也有感觉,反正表面上他没有给郭圣通更多难堪。
别说刘秀只爱阴丽华,他和郭圣通生了五儿一女,这已经够说明问题了。郭圣通的家族也受到礼遇。
(郭圣通和刘秀)
换言之,虽然郭圣通和阴丽华都有怨恨对方的充分理由,却没有形成不死不休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便刘秀没有废后,而且刘秀还死在她们之前,阴丽华和刘庄也不会重蹈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下场。
首先,当年吕后之所以敢明目张胆打击戚夫人,是因为戚夫人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军政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戚夫人唯一的依靠,就是汉高祖刘邦,以及他的儿子刘如意。问题是,刘邦早她先去世,而刘如意虽然是赵王,但还是个未成年,根本无法正常行使他所拥有的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凭借他执政官的地位,再加上她背后强大的吕氏家族做依靠,自然可以公开打击戚夫人。
可问题,即便吕后拥有这么多的优势,她在虐杀戚夫人之前,还是选择先把未成年的赵王如意给毒死,然后才敢下手。
试想,如果此时赵王如意已成年,并拥有自己的直属班底,赵国的军政大事也都由他说了算,吕后恐怕绝不敢这样残忍虐杀戚夫人,更不用说毒死刘如意,这种事可不是开玩笑。
最简单而言,当初齐王刘肥进京挑战吕后的权威,吕后也只敢拿一杯所谓的毒酒吓一吓他,后来刘肥自己认怂不敢再硬拼,吕后也不敢真把刘肥怎么样。至于代王刘恒和薄姬,吕后从始自终都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我们再来说下阴丽华和刘庄,首先阴丽华的家族,可不是戚夫人能比的。阴氏家族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南阳新野。
当时的阴氏家族,是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阴家所占有的土地达七百余顷,车马和奴仆的规模可以同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相比。
我们知道,刘秀起家的地方,就是南阳。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秀起家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于阴丽华的阴氏家族。等到东汉建立后,阴氏家族更是成为东汉六大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废后的大事情。开国皇帝废后,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少发生的。不但不会发生,而且一般开国皇帝都和原配的关系比较好。比如杨坚和独孤皇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朱元璋和马皇后等等。就算关系不好,一般也不会废。比如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就不好,但是,刘邦想废太子,也没想过废皇后。实际上,如果他先是废皇后,接着废太子,那么,废太子一事,也就一帆风顺了。但就算能够做到一帆风顺,他也不愿意废后。
然而刘秀却废后了。
刘秀之所以废后,历史上一般有三层解释。这三层解释,是一层一层递进的。
第一层解释,也就是史料上记载的,刘秀认为皇后郭圣通“怀执怨怼”,有“吕霍之风”,因此把她给废了。
古代对皇后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品德的要求。不管是杨坚的独孤皇后,还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及朱元璋的马皇后,她们都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后妃之德”。不但能够母仪天下,还能宽仁待人。而郭圣通“怀执怨怼”,显然就是没有一个皇后的品德,因此不配当皇后,刘秀要把她给废掉。
第二层解释,是刘秀觉得亏欠了阴丽华,他要补偿阴丽华。
阴丽华本来是刘秀的梦中女神,“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刘秀年轻时代的梦想,最终也终于实现。不过,刘秀娶了阴丽华才一年,就到河北去招募军队了。在河北,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得不联络真定王刘扬。而作为条件,就是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子。
可以说,郭圣通和刘秀的婚姻,不折不扣是一场政治婚姻。刘秀在当时应该和阴丽华正处在热恋之中,而他却在此时,不得不为了政治前途,娶了另一个妻子。因此,他肯定觉得特别对不起阴丽华。
当了皇帝以后,郭圣通顺理成章成了皇后。刘秀想要补偿阴丽华,就只有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让阴丽华当皇后。
第三层解释,刘秀想铲除郭皇后背后的政治势力。
刘秀依靠刘扬的十万大军,最终获得了天下,并且封郭圣通为皇后。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自然也遇到刘邦、朱元璋等人的问题,害怕功臣权力做大,拥兵自重。当然了,所有功臣中,自然是真定王刘扬及郭圣通皇后家族的权力最大。要想把这家族势力打下去,避免对皇权产生影响,自然要费一番功夫。而废后,显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也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如果刘秀没有废后,阴丽华和刘庄也不会落得戚夫人和刘如意那样悲惨结局。郭圣通虽然善妒但本性不坏,只是过于执着自己爱情,难容她人与其同享一夫;心肠也不坏,只是过于自私,想一人独占君王的爱情。所以如果郭圣通没被废,阴丽华最坏的结局要么被贬入冷宫或是随子去往封地,雨皇子刘庄就被被封王外地、远离京师,绝对死不了。
阴丽华的品行与才能都在戚夫人之上,刘秀的郭皇后也不是吕后那样的人。所以阴丽华不会遭到戚夫人那样的厄运。其实,吕后一开始只是把戚夫人罚做苦力舂米,是戚夫人一首《舂歌》:子为王,母为虏日夜舂朝暮,长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谁去告与汝?害了她儿子赵王刘如意,也害了她自己。大家看这首《舂歌》是不是有扇动赵王造反的节奏?
刘备为什么到四十多岁才有儿子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46岁才生孩子是绝对不正常的事情,而且是在古代。并且,刘备并不是什么穷人,也就是说不存在晚婚的问题,那么他46岁才开始生了了第一个儿子刘禅的原因,就很有可能是生理疾病,或者说别的原因。
首先研究一下刘备到底有没有生理缺陷,先不说他之后有儿子可以证明他没有生理缺陷。因为毕竟病是可以治好的,就从刘备一开始说起,刘备少年时期就喜欢结交豪杰,并且为人豪爽,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并不一样,当时的应酬避免不了酒色美女,刘备常年忙于各种应酬,肯定不会,只喝酒不找女人,所以从这一点证明刘备是没有生理缺陷的。
那么就只有从别的地方寻找刘备那么晚生孩子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刘禅是207年出生。而刘备也恰恰是在公元207年,三顾茅庐之后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而正是这一个巧合证明了刘备到底为什么那么晚才要小孩儿。
众所周知,刘备的前半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而他的手下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出名的谋士。也就是说他不仅白天得打仗,晚上还得出谋划策,甚至所有的事情都得他一个人干,几乎可以说忙的没时间干那种事。而正是诸葛亮的出现,减轻了他的负担,他才有时间去传宗接代。
三国时期,大豪杰中刘备的出身是最惨淡的。袁绍和袁术是四世三公家的公子哥,曹操年轻时,他老爹好歹给他买了个当时首都洛阳的公安局局长当当,孙策孙权人家是白马将军孙坚的儿子,军队是现成的。刘备呢,光说自己家曾经是皇室,都隔了多少代了,穷的吃不饱穿不暖的。虽然以前的女人不求你有房有车,吃饱穿暖总还是要满足的吧。
刘备这个人啊,不重色轻友,他喜欢结交兄弟。他十五岁出去求学,学习不好常常惹得老师不开心。长相奇特家里穷还爱摆阔,爱吹牛,不爱说话不喜形于色,能善待其他人。人缘好,乐善好施,再加上和公孙瓒搭上了亲戚关系。所以年龄不大就有一帮豪杰和他拜了把兄弟。给他送钱的送钱,给马的给马,他就有了军队。这个时候,他自然视好友值千金,视美女如粪土了。
24岁在平叛黄巾起义的的战斗中获得了战功好不容易当了个小官,黄巾起义被打败后,他的官职又被取消了。他和他的一帮兄弟投奔无门,还哪有心思娶老婆啊。
到取了老婆,他又不关心,刘备克妇啊。他娶的老婆一个个都去世了。直到后来他44岁的时候他的小妾甘夫人才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刘禅。
生下刘禅后的一年刘备45岁,他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听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吴联盟打败曹操,方大业初成。所以啊人家说要立业先成家,生了儿子就有了奔头就有了干劲,儿子就是原子弹啊走到哪里敌人都怕。扯远了扯远了,就这在刘禅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围困,自己仓皇逃命像极了他的祖先刘邦,扔下父子妻儿自己跑路去了。
他那时唯一的儿子刘禅还差点死掉。要不是赵云三进三出,刘禅就落得清净了,省的千万年后还要因为这个不仁不义的老爹背负无能的骂名。
由此可见,刘备的心不在妻子儿女身上,他的雄心就是去建功立业,争夺天下。44岁有儿子也算事出有因。
可以肯定的是,在46岁才生孩子是绝对不正常的事情,而且是在古代。并且,刘备并不是什么穷人,也就是说不存在晚婚的问题,那么他46岁才开始生了了第一个儿子刘禅的原因,就很有可能是生理疾病,或者说别的原因。
刘备到底有没有生理缺陷,先不说他之后有儿子可以证明他没有生理缺陷。因为毕竟病是可以治好的,就从刘备一开始说起,刘备少年时期就喜欢结交豪杰,并且为人豪爽,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并不一样,当时的应酬避免不了酒色美女,刘备常年忙于各种应酬,肯定不会,只喝酒不找女人,所以从这一点证明刘备是没有生理缺陷的。
那么就只有从别的地方寻找刘备那么晚生孩子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刘禅是207年出生。而刘备也恰恰是在公元207年,三顾茅庐之后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而正是这一个巧合证明了刘备到底为什么那么晚才要小孩儿。
众所周知,刘备的前半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而他的手下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出名的谋士。也就是说他不仅白天得打仗,晚上还得出谋划策,甚至所有的事情都得他一个人干,几乎可以说忙的没时间干那种事。而正是诸葛亮的出现,减轻了他的负担,他才有时间去传宗接代。
你以为刘禅是刘备第一个孩子吗?错了,刘备在刘禅之前至少有一个儿子(我说的是亲生儿子,不是养子刘封)和两个女儿,甚至可能更多。
很多人了解三国历史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其实真实的历史和演义毕竟有出入。首先,刘备早期不是只有甘夫人、糜夫人两个女人。根据《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有关于刘禅生母甘夫人的记载: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也就是说,甘夫人是刘备在徐州小沛时纳的妾,因为刘备几次丧失嫡室(正妻),所以代为主持刘备的家事。看见没,刘备有正室的,还“数丧”(可以解释为丢失了好几次,也可以解释为丢失了或者死了好几个)。那这个(或者这些)嫡室有没有给刘备生下子女呢?答案显而易见,有的。这些证据都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
一、刘备有子女两次被吕布俘虏
《先主传》有好几处提到了刘备的儿子。第一处是说陶谦死后,刘备占据徐州,与袁术交战,结果吕布乘机攻取下邳,原文“布虏先主妻子”,就是说吕布把刘备的妻子和子女掳走了。文言文常识,“妻子”在古文中是“妻”和“子”。那这个子会不会是刘禅呢?不会。因为刘禅是刘备后来到荆州后才出生的。这里刘备被吕布掳走的是几儿几女不是很清楚,但至少有一个儿子在,否则不会说“妻子”而会说“妻女”。之后刘备与吕布讲和,吕布“还其妻子”。
但是刘备倒霉的妻儿后来又一次被吕布俘虏。之后刘备又与吕布交战,不敌向曹操求援,吕布派高顺攻打刘备,曹操派夏侯惇救援,结果夏侯惇被打败,高顺“复虏先主妻子送布”又把刘备妻子儿女俘虏了一次。直到曹操亲自率大军攻来,擒杀吕布,“先主复得妻子”。
二、刘备有子女被曹操俘虏
曹操助刘备灭吕布后,刘备随曹操入许昌,但不久就参与了董承的衣带诏密谋,刘备担心在许昌被害,于是又逃出去回到徐州。之后,曹操亲征刘备,刘备惨败,“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可怜的刘备妻儿又被曹操俘虏了,这次关羽也一并搭进去了。
与小说描写的不同,后来关羽虽然回到了刘备身边,但历史上完全没有“保皇嫂过五关”的记载。而刘备那倒霉的妻子和儿子也就再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根据曹操的爱好,恐怕妻子不是被曹操收了就是犒赏哪个部下了。而儿子没用,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之鬼。另外,糜竺、糜芳的妹妹糜夫人,在徐州时嫁给刘备,后来再也没有记载,恐怕也是在这个时候落入了曹操手中,并没有被关羽送回刘备身边。至于甘夫人显然躲过了一劫,应该是跟随刘备逃走了,所以才能在后来生下刘禅。
三、刘备有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
除了之前应该已经落入曹操手中的妻儿,刘备至少还有两个女儿。刘备自从徐州败逃后,先归袁绍,很快又脱离袁绍,投身荆州刘表麾下。曹操南征刘表,正逢刘表病逝,儿子刘琮接任荆州牧后投降。于是曹操发动了著名的当阳之战,追杀刘备,刘备再次“抛妻弃子”逃走。此战,众所周知赵云拼死寻回了甘夫人和刘禅,但是其他的亲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关于曹操族弟曹纯的记载中说到,曹纯追杀刘备,“获其二女辎重”也就是说,曹纯把刘备两个女儿俘虏了。虽然年龄不详,但鉴于当时刘禅刚出生不久,我们合理推断,这两个女儿一定是刘禅的姐姐。这两个女儿后来也没有出现在正史中了,估计也和刘备早期的妻子一样,被曹操纳了或者犒赏部下了。
综上,即使刘备两次被吕布俘虏和徐州被曹操俘虏的“妻子”中的孩子是同一个儿子,再加上曹纯俘虏的两个女儿,刘禅最多也就是刘备的第四个孩子。何况更大的可能是之前被吕布、曹操俘虏的子女不止一个。那为什么刘备之后都没提过这些妻子子女,称帝后连个追封都没给呢?恐怕是因为他们下场比较凄惨,并且见证了刘备早年狼狈逃窜的凄惨历史,所以,刘备实在觉得屈辱,不想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