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公开道歉,恢复价格到1月26日前,这是良心发现吗
海底捞恢复原价,这是良心发现吗?
我不认为这是良心的发现,这跟生意有关。
我们可以先分析下海底捞为什么会涨价?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上周去买烧饼,发现烧饼居然涨价了50%。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海底捞为什么会涨价,其实我觉得跟很多餐饮企业一样,就是疫情期间它们损失了太多的营收,可能会导致今年损失会很大,所以就逼迫他们就必须要涨价来挽回一些损失。
但实际据我观察,那个涨价的烧饼店人流跟以前比少了非常的多,之前都是要排队去等,但是我去了以后发现没有人在等待,就我一个顾客。
所以这就是非常大的问题,你涨价了,确实能你预期能挽回一定的损失,但实际上呢可能会得不偿失,毕竟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型的,你价格上涨了以后大家都觉得心理上无法接受,因为就过了一个月前你就涨了那么多,对吧,大家收入又没有上涨。
收入不涨,价格上涨,那必然会导致需求的下降,这是最基本的这种经济学原理。海底捞,肯定是已经意识到,涨价之后生意没有以前好,所以就必须要赶紧来弥补这个错误,可能还来得及挽回一些损失,不然的话可能今年损失就更大了。
一涨价一道歉,合着价格没怎么变,海底捞却成功登了两次热搜,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果然是“海底捞你学不会”。
对于海底捞涨价和道歉,有网友认为疫情对餐饮企业影响很大,涨价情理之中;也有网友认为,稍微涨价可以理解,但涨价太多就难免引起民愤了。而据@头条新闻 发起的一个投票,1.4万名网友中,超55%网友认为“不需要道歉,涨价也能理解”。
但是你仔细看看图二中的道歉信,道歉理由是管理层失误,伤害了顾客的利益。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种委屈巴巴被迫道歉的感觉,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承诺吗?没有,海底捞公关确实厉害。
疫情刚过,消费者的信心还没复苏,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先回暖人气么,怎么先来一波报复性涨价...
这次海底捞涨价虽然国家没权利干涉,但是上到企业,下到消费者个人,大家日子都难,这个时侯涨价,毫无疑问是没有社会担当的做法。
有人说,企业是商业,要生存,为什么要强加社会担当呢?
这话可真就错了,任何企业其实都要生存,如果按照这个思维,企业只讲究生存,不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与责任,那么大环境不好,只考虑生存和利润的话,所有企业干脆全都降薪、裁员算了,你吃的、用的全都涨价算了,这些都是跟社会整体利益和责任挂钩的。
虽然之后该吃海底捞的人还是会吃,即便道歉,恢复原价,但是这波涨价政治非常不正确,品牌形象也严重受损,很多时候,商业不只是商业一个角度,特殊情况的社会担当,比商业利益重要一百倍。
商业就是商业,但是商业从来也不只是商业。
您好,肉痴火锅外卖为您答疑解惑。
对于海底捞之前的涨价,微博话题上热搜,成为大众讨论和话题传播的热点,有的人持反对声音,而有的人持赞同(当然这可能是有钱人)。4月10日,海底捞恢复价格,诚恳表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价格将恢复到停业前的水平。
到底是舆论的压力还是所谓的品宣及公关魄力?小微在这里猜测,实出为两者原因居上。舆论的压力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利用好舆论来达到宣传,从而促进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好形象”,至关重要。
以上可以看出,以及在恢复价格之后,能看到很多人在微博话题中一众发出海底捞的“好”和恢复之后的就餐、折扣。
同时西贝的操作也是同样如此。对比而言,安徽的老乡鸡赢了!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在4.10晚宣布:
1、4月14日至16日每天11点开始,100万份鸡汤老乡鸡全国餐厅免费送!(活动详情见当地餐厅)
2、4月14日起,老乡鸡所有餐厅,不洗手不给吃饭!
3、希望大家都能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很明显,这一波决策的后面是公司管理部门的重要决定,也在此契机推动了自身品牌的动力!
了解餐饮知识、餐饮创业分享,可以持续关注肉痴火锅外卖,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在私信或者评论回复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
我认为这不是良心发现!
而是发现生意更差了!
至少我身边好多小伙伴表示,海底捞居然“趁火打劫”,再也不去了!!
所以,这就是海底捞恢复原价的表现吧。
此次的疫情确实对于许多餐饮造成了的重大的打击。
但是!!
每一个消费者又何尝不是呢?
在家隔离,许多人没有了收入,许多人的收入削减,甚至许多人丢了饭碗!!
这个时候,还来一波涨价,刺激消费,回本,合适吗?
我认为不合适!
从理论上,涨价是商家的事,我们无权干涉。
但是从道德上,海底捞此次的“吃相”太难看了,所以惹来了广大消费者的不满。
说白了!
无利不起早,商家肯定是要围绕着利益来经营,绝不是什么良心发现。
海底捞涨价以及道歉,恢复元月二十六日关门之前的价格,也都是这个道理。
在海底捞的致歉信上,已说的非常明白,恢复原价的决定是出于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海底捞的质疑,批评。
而这些质疑和批评最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对海底捞的公司形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最直接损失是顾客减少,收入下滑严重。
如果不是对海底捞的未来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我相信他是不会公开致歉,并承认管理存在的决策失误。
当然,海底捞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在当初面对市场质疑的时候,坦然承认存在涨价行为。
现在自己支撑不住了,也很坦然及时的改变以前的错误决策,知错就改,希望他以后能少犯这样的错误。
海底捞在信中表明公司不会进行整体性提价,但是各地的门店实行差异化定价,这也为后续的定价策略埋下伏笔。
也就是说,有一些地区的门店价格仍然有可能偏高,而这是企业自身的定价策略问题,具体效果如何,还是看后期市场的反响吧。
一方面是良心的发现,另一方面也算是一次品牌营销。
作为一位疫情之前,时常到海底捞店面消费的消费者,我也是看到海底捞公开道歉后,才知道海底捞涨价了。然后查了本地媒体报道,果然如此,疫情前两人餐含打折,200元够消费,疫情后则需要300元多点这样。涨价确是一个事实。
印象很深刻的是,复工之前海底捞便有外送业务,复工后的自提业务也比较红火,堂吃受到影响还在,一是堂吃也需要满足防疫条件,另一方面疫情仍未完全消除。
海底捞公开为涨价道歉,显然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后来也有企业跟进做出类似举动。但这个并不重要,只要把价格降下来,不公开宣布也没有关系。公开宣布,相当于打了点品牌广告,没投广告费,但是实实在在营销了吧。
疫情还没有完全被控制,防疫工作还要继续,餐饮消费亦不能完全放开。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维持生存、维持发展很重要,但是保持住品牌的美誉度更为重要。现在,企业之外,老百姓因收入减少也有很多困扰,疫情期间乱涨价,总之是很讨人厌恶的事情。
就像口罩价格降下来后,大家都在欢呼一样,在这特殊时期,物美价廉才是餐饮企业重振市场的利器。
以为品牌比较有底蕴,粗暴地将自己的损失,通过涨价让消费者买单,那不仅是短视,而且可能会因此让品牌发展陷入停顿。
如果那样,那真是太可惜了。中国百年企业太少了,有能力创业的人,可以将这个当成重要目标。
海底捞的表现用不太客气的话说!你吃像太难看了!你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心里没点数吗?
海底捞的实质就是报复性涨价!请问你报复的是谁,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凭什么你要把疫情期间的损失转嫁到对你不离不弃的消费者身上。他们做错了什么??????
海底捞复工之后采取了涨价策略,或许考虑到人工成本、食材成本增加因素,但作为餐饮巨头的海底捞,它的涨价策略可能会对同行业带来不良的影响,餐饮企业究竟选择跟风涨价还是维持原价策略,却给了它们开了一个难题。从涨价到道歉,且恢复原来价格水平,海底捞这一轮操作,让人感到不解。但是,所幸的是,海底捞很快意识到涨价策略不良影响的问题,迅速作出价格调节的决定,餐饮龙头企业恢复正常价格水平,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错了,这个绝对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政府要求,我认为对于一家企业如果他真的很好,那么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类似这样大幅涨价的事。在疫情爆发前,海底捞算是中国餐饮业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了,每年从中国市场赚了不少钱,而对于这次疫情,确实也给它造成了重大冲击,可是这次对哪个行业没有冲击呢?
假如说每个行业都像海底捞那样因为疫情前面几个月的影响,现在就大幅涨价,那么物价将会飞速上涨。在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物价还大幅上涨,通胀越发厉害,那是会出大问题的,这个政府绝对不允许发生。
因此对于海底捞这次涨价,政府能够及时出手干预,我认为做得非常的及时。对于这次海底捞恢复价格到1月26日前,这个绝对也不是海底捞的良心发现。
作为出租车司机,你遇到过哪些奇葩的人和事
我们这里有一个出租车司机拉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晚上,半程二十公里,到地方后没有钱最后她主动和司机发生了关系〈具体情况不谁主动的反正是发生了关系〉最后女人报警司机被判了五年!
奇葩的人多了,前几年在广东开车,是晚上九点多,一个女乘客从汕头的朝阳区到潮南区,那时候晚上没有公交,基本都是出租车了,那时候也没有滴滴,应该是出租车最快乐的一段时间,那女人有20多岁吧!上车刚开始还好,出了街上以后,路上光线也不好,她说话慢慢的就有问题了,她拿来一瓶纯奶,路上我开快了一点有点颠,她就说你慢点,把我奶都弄撒了,那时候一趟她是包车有几十块钱呢,我都懒得搭理她,最后她又给我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我都没有插话了,到地方了她让我等,她要下去拿钱,我也下去跟着她,她又不下去了,最后在路边豪了半天也不给钱也不下车,弄得我头都大了,我看见旁边有几个跑摩的的司机,我给他们说你们谁给我50块钱,你们就把这个美女拉走,那女人也愿意,她也让摩的司机给我钱然后她坐摩托车跟他走,但是没有一个摩的司机愿意,最后没办法我要报警,她也没法了,就让我带她到她们家里了,她回家以后感觉丢人就没有出来了,是他老爸拿钱出来给我,不过给了20块钱,我再要就不给了,然后拿扫把要打,旁边一家人给我说师傅算了,吃点亏算了,说他们一家都是脑子有问题,没办法,我就走了,这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刻,不过我有几个朋友,他们遇到的艳遇也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坐车,长途没钱,然后随便司机怎么办都行,别的还有很多,搞笑的,无聊的,气愤的,太多太多了。
有一次打车,碰上一位女司机,问您去那里呀,到保利宾馆,她很健谈,我有点累就迷糊会,只听她说,如何男人跑了,自己没生小孩如今就自己单身,单干什么的,噢出于礼貌随口说,继续长期沒碰上合眼缘的男人了,您单着还是,唉叹口气,腾的一声撞上树了,吓的我一身汗,仔细一看司机条顺,盘美不错,挺迷人,从此她变成我的专职司机了
开出租车马上快一年了,有一次遇到个大概四十多岁的女乘客坐车。她大手一挥,我就把车开到她跟前上车了,上了车她说去地铁站,打表到地铁站二十五元钱,她以为搭车到地铁站是个起步价,没想到要二十五元,何况到地铁站五公里多路,我起步价都十六了,也不搞清楚就搭车了,到了地铁站她说她只有二十七八块钱,如果给我二十五元钱,她说没办法坐地铁了,她说只能给二十元,我就说她你早管着干啥那,你还不如坐公交车那,非要大手一挥打的,这人真是摆谱钱带不够就打的。
以前刚来上海的时候,看到出租车起步价那么贵,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打的,除非带的行李多搭车,有一年回家过年打的到地铁站,是因为拿的东西多打的十二起步价的,能靠两条腿走路近的,我就不坐公交车。刚到上海的时候感觉,上海公交车有的是按路程收费也不便宜,能走路我就不坐公交不打的。来上海那么多年,从去年2021年7月份开出租车,在上海那么多年我就没打过几次的士。自己经济条件允许就打的,经济条件不好就选择坐地铁公交,开出租车做的每单生意,去了油钱份子钱才是自己挣到的利益。有的人打的搞的给真的一样,钱不带够手一挥就搭车。
15年我出差到重庆,当时订了个软卧上铺,上车把东西归弄好,对面上铺上来一个少妇,身材苗条,相貌漂亮,她提了一个很重的行李箱,让我帮忙放在行李架上,熟络后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她是山东聊城市人,大学毕业后到深圳闯荡,当过公司前台,售楼处代表,我也简单把我的工作情况也介绍了一些,看样子他对我有好感,夜里十二点我要上厕所,她也要上厕所,我站在洗手台洗手、她从后面把我抱了一下,当时我心里砰砰直跳。上完厕所回到车厢,看到我下铺又进来一个人,他主动介绍他是中铁施工单位,刚补上票,三个人相互打招呼,我和她再也不能瞎聊,我对面的少妇在重庆的前一站下车,我帮忙把行李送到门口,留了个电话,中间也发过几个问候信息,事过境迁,也只是茫茫人海中一个过客。
我不是出租车司机,但是曾经我遇到过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吵闹的事情,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出租车司机到达乘客约定地点接乘客,这时出租车并没有靠边停车等待出租车,而是停在了距离马路边2米的位置。乘客要求司机在继续靠边,司机没有靠边,乘客就生气了,对司机大喊大叫,并且扬言要打司机。司机没有理会乘客,乘客更加生气,从驾驶座将司机托出来,不停的指责司机。我看到这一幕真是心疼司机,乘客以自己是消费者的身份对司机大吼大叫,并出手拖拽司机,实在不应该,如果司机服务态度不好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处理,或者选择不乘坐这趟车
我就是出租车司机,我是大众公司的,出租车司机属于特种行业也是服务窗口,既然选择了这门服务行业就应该遵从行业的标准,或许你各人的标准,但是不能违背行业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干工作就要有工作的标准不能出格,现在生活压力大,钱难赚,有皮气正常,想发火找个没人的地方喊喊,或者给自己放一天假毕竟不是机器,要不找上三五好友吃点饭喝点酒唠唠,解压有很多种,看你用什么样的心去体会去对待。谁人无过呢?更何况是一天24小时在道上跑的我们。
上汽大众降薪了还要留在这里吗
降薪好过无薪!
今年疫情让很多行业,很多公司都资不抵债,生存已经成为最首要的问题!
今天降薪是迫不得已,而且上汽大众这个平台相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至少能保证准时,足额发放。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虽说想发,也想尽一切办法来发,但是无奈自身实力有限!
2020年稳中求进,不可冲动行事!
男足即将降薪,其实足协主席陈一直还是做实事的,他能拯救国足吗
男足永远是个笑话!只有饿狼才捕食,吃饱的鸭子不下水。原来喂狼是每天一只狼一头水牛,现在改为一头黄牛,你说狼会饿吗?会去捕食吗?只有打赢了才有钱,连续三场打输队员全换,平时训练就只有底薪5000元,打赢一场按贡献奖励10万,全年打蠃场次10场以上,并占总场次的80%,一人奖励100万,重大国际赛事打赢一场奖励另奖30万。上场没积极性,训练不好的,立即淘汰。
个人认为中国男足根本就不是降薪的问题,中国男足走职业化道路根本就一个错误,越走钱花的越多,成绩能力和水平却越来越差,这样的职业化道路真的还有必要再继续下去吗?怎样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参与特别是孩子,一块不用太专业的场地一个真正意义热爱足球运动的教练加一群孩子,关键的关键是垃圾必须清理清除
想降薪就要大刀阔斧的降薪,别不痛不痒的降薪,应该跟普通工薪阶层拿3000~5000元一样工资,踢出成绩是什么级别,给什么级别奖励等,现在的足球成为富家子弟,不爱学习的去处,即不用刻苦学习、又不用刻苦训练、还能拿高额工资成为小富豪,谁不想去呢?如果彻底降薪,那些富豪子弟,也就不想从这个渠道挣钱了!即使有赞助商,也不可以随便发钱,由国家统一调配,限制最高奖金额度,这样才能招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看看那些普通的大多数科技人员,一年工资奖金才多少?连他们的零头的十分之一都不够,所以必须彻底降薪,足球才能有希望。
国足降薪是必要的。但不是降薪到月25万。应该降到2万左右。为什么。咱就聊聊,月收入2万,基本符合当今白领和高收入人群。这样对于有钱人家讲月入2万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这样普通老百姓就有机会去国足了。只有普通老百姓都能玩得起,国足才有机会。但可以有奖励,重要比赛,联赛,都有个标准。国足才有发展的空间
吉利经营共担金,大家怎么看
吉利经营共担金一事,是网上流传起来的,对此除了吉利内部人员透露以外,没有别的渠道了,总不至于吉利自己想要宣传一下?
“经营共担金”,类似于一种抵押金,将中高层员工与吉利汽车“绑”到一条船上,如果实现不了“20200战略”业绩目标,员工所抵押的“经营共担金”可能无法收回,如果完成业绩,回报也会很高。
事情引起关注后,吉利员工回应:没有的事”。“吉利现降薪与强制员工内购?官方称实为调薪与中高层自愿购买行为”。吉利回应“降薪”:8岗以上员工自愿加入经营共担激励机制。
对于这种情况,从汽车行业看,今年要开始是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政策了,这对车企是个不小的冲击,国五的库存车基本上不太卖的出去,这可能就起了内部消化的想法,一方面解决库存,另一方面增加销量,据称吉利离职员工的人士爆料,吉利强制要求有行政职务的8岗员工购买领克01,每人一辆领克01(总价比市场优惠1.5万元),预付款2万元,其余从工资里扣。
吉利的共担金情况在汽车行业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大概在15-20年前潍柴集团就有过差不多情况,当时集团半年发不出工资,就派发员工产品进行销售,卖掉的就是员工的工资,再接下来就是发不出工资,把工资作为公司投资共同经营,当年潍柴也是比较窘迫的。吉利目前并看不出什么落魄,而且销量预计冲击200万量,除了大众、日产外,其他合资很多都达不到这个水平,从这更多看到是吉利的野心。
汽车行业情况不好这对于很多企业都是如此,之前看到大众车辆内部销售情况,基本上员工福利价格在50%-70%,这感觉和吉利车辆内部购买目的是一样的,不过这更让人心理上乐的接受。
一、说明汽车行业形势极差,车企经营压力巨大,连自主品牌领头羊都扛不住了。
二、吉利汽车此举算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相对于有些车企裁员、欠薪,吉利此举还比较人道。
三、企业发展起起伏伏,员工应当有与企业共患难的觉悟。
四、市场优胜劣汰,进入整合淘汰赛。弱小车企会逐步出局,不远的将来,汽车品牌会少得多,汽车市场也会更健康良性。届时头部品牌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首先员工和企业,如果要共同承担风险,都必须在自愿为前提下。员工愿意和企业共存亡的话。首先这个企业的情景就应该是可看的,是有希望的。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员工也希望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如果企业在亏的情况下,员工是很难拿出钱来与企业共存亡的。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员工也有自己的家庭情况。就现在而言,吉利的经营现状是具有前瞻性。只要有好的分配措施。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我相信,大多员工还是自愿加入的!
泰达老将:收入太高和社会诱惑是导致年轻球员实力下降的主因,你怎么看
这不单单是中国足球的问题,也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U23政策让一小部分年轻球员脱颖而出,同时也让一大部分年轻球员不劳而获,这明显的是弊大于利。今年国青队在亚运会上的失败,让足协马上取消了U23政策,到这一刻球迷们才看清楚,原来足协的U23政策并不是真心的为了中国足球的发展,足协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能搏出个好名声。
放眼望去,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吃耐劳?有这么好能挣大钱的机会,谁会轻易放过?就如同一窝蜂的网红一样,随便找人炒作一下都能挣大钱,谁还会辛辛苦苦的去打工?
急功近利毁了中国足球,更毁了一些好的球员,虽然好球员不多。现在U25也在集训之中,但这一切也只是为了2022世界杯预选赛,从目的上来说,本来就是功利性占据了一大部分,所以中国足球的糟糕环境才是罪魁祸首。
年轻人的自律性本身就差,当手握大把金钱的时候,谁还会再努力的提升自己,其实细想一下,他们也没错,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有大把花不完的钱,我也不会傻乎乎的埋头苦干。
中国足球不是没有上升的空间,相反空间还很大,只是现在我们有点不健康的环境毁了足球!
虽然这是人尽皆知的问题,不过身为职业球员的泰达老将曹阳的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确实值得点赞👍。中国足球过高年薪的畸形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球员的进步和对自身高标准的追求。
曹阳面对《体坛周报》的采访,非常犀利的指出,现在的中超环境诱惑因素越来越多,很多球员年纪轻轻就能拿到和自己身价能力都不匹配的收入,致使很多年轻球员迷失自我,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球员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
一名职业球员都能点出目前联赛畸形的问题所在,可见这一问题早已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中国联赛近几年的发展如火如荼,大量资本流入,使得联赛看起来异常繁荣。然而与大量资本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好的年轻球员越来越少,2016赛季的时候甚至中超联赛连最佳新人都选不出来。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好的年轻球员凤毛麟角,但是各俱乐部为了发展又不得不把年轻球员当成宝贝疙瘩,于是各种高收入,高年薪变成了招募年轻球员的最有力手段。尤其是U23政策一来,更为明显。
国内的年轻球员们在高收入的诱惑下,很难不迷失自我,开始提早享受人生,进而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甚至以前梦寐以求的留洋踢球都抛之脑后。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样的情况还是要持续下去,年轻球员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必然结果了。至于如何在短期内改观现状,似乎谁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要说收入高应该是把足球踢的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导致足球踢的差的原因。关键是高收入怎么样发放的问题。收入中应该分成两块。一块是目前这样的正常发放。第二块是替他们存着。是有条伴的领取。连续三或五年踢上主力的,体能和技术不倒退的。因伤病治疗时间除外的。可以把第二块收入领走。否则没有了。逼着他们进步。
老将所言不虚,年轻球员收入太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向专业领域更高层次追求的动力,毕竟在这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年轻球员想把持住自己不容易,何况那些挣着百万甚至千万年薪的球员大款,但凡抵抗力差点,早已迷失了方向。
前些日子不是也有中超前年轻主帅,吐槽如今年轻球员攀比之风盛行,KTV奢靡成瘾,豪车开着,豪气耍着,美女泡着,诸如此类,谁还会在乎皮球进不进网, 比赛输还是赢,当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成为曾经记忆中的片段,KTV却一跃成为思想的主业,实力不降反升,倒是没了天理。
钱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对中国足球如此,对年轻球员同样如此,一月挣一千,每天辛苦奔跑的青年时期不一定比年挣千万的KTV大款更心酸,因为他们更踏实,也更有底气,而十几年之后,也许用不了那么长时间,捶胸顿足诅咒自己的却一定是那些如今豪气冲天的KTV大款。
显然,靠说教,靠自觉自省使年轻球员回心转意并不现实,既然年轻,曾经被诱惑,便已很难逃脱纷繁的灯红酒绿。降薪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之举,毕竟攀比无处不在,诱惑也有档次高低之分。降薪不到位,无关痛痒,降薪够狠,又是对大众参与积极性的打击,唯有普及起来,竞争充分才是根本,只有危机感充满每个人的意识,年轻球员也才可能回归足球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