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乘用车同比在减少,新能源车销量在猛增,新能源板块值得长期投资吗
新能源车肯定可以做,但你看的数据是有水分的
1、新能源车接受度低,目前主要低价、市区、代步、家里替补车辆合适,要不就是装逼。这是目前技术和市场现状。
2、现在新能源汽车,大多是拿补贴,批量上牌,就拿3月份60%以上是公司上牌,抢占新能源补贴,因4月新的补贴政策出来,减少很多。各品牌上几千辆,抢国家补贴1个多亿。
3、现在新能源上牌,个人户比较少,绝大多少是公司户。因此从实用角度是插电或混合动力适合目前发展阶段。
4、从今年开始,预计很多靠补贴的企业都会阵亡,知豆已经阵亡。
5、现在买油车成熟、混合动力合适,纯电还不是时候。除上面说的几个情况可以考虑
严格来说,不是‘值得’与否的问题,而是如果要介入,就必须做长期投资。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是十分依赖资金的产业,少量资金根本不叫投资,叫炒股;相对的,如果能通过长期投资把本金扩大几倍,或许还能进一步介入相关产业的建设或是影响其发展方向。
而且一个很明确的事实是:短期内燃油车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终结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了,且最长不超过十年。
即使是大众、三菱这样的一线品牌,都已经开始筹谋全盘转向电动汽车了。
目前,各大传统车企都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发力,但即使是最先进的特斯拉,在这一领域也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传统车企的看好,意味着潜力无穷,而不完善,意味着仍会有投资风险。
没有成品,怎么做短期?
所以在现在的时间点,对新能源车做‘短期投资’是一种很赌博的行为。
新能源车是值得投资的,但绝不是短期投资,而是长期的,久远的投资。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名汽车设计工程师,有任何买车用车方面的问题,可以关注我,欢迎随时交流~
关于你所说的投资问题,我作为一个传统理科生,不懂投资,只知道技术~但是我也知道中国股票或者其他途径的投资可能受政策影响较大,股票涨跌有时候跟公司盈利能力没有关系(我只是说有的一部分,金融专业大神不要喷),那咱们分析一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
首先在2018年汽车销量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呈现增长态势,而且在2019年第一季度,汽车整体销量下滑严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却增长特别显著,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说新能源的春天就要到来啦呢。
首先先说明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突破了电池衰减,电池充电速度,电池密度,电池处理等,这些问题解决了,新能源汽车会有一个质的突变,我相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还有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下,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内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为什么在2019年一季度里,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行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却逆势上扬,这里面有国家政策在里面。我国发布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新的补贴标准里补贴金额大幅降低,可能过了4月后,新能源汽车成本要比之前多支出3-5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很大的支出,所以为了节约成本,消费者会选择在4月之前完成订车,这也是为啥新能源汽车会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出现逆势增长的现象。可以在遇见的下一季度,销量肯定会比第一季度差~
至于值不值得投资,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对投资不懂,我无法回答~只能从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情况来分析一下~
我是一名汽车设计工程师,如果有任何买车用车的问题,可以关注我,欢迎随时交流~
作为曾经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以及现在的新能源自媒体人,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一直在猛涨,拿无锡市为例,2017年上牌一千台,到了2018年上牌近八千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象征新能源汽车的绿牌也越来越多,然而在股市里把新能源板块作为长期投资依然需要谨慎。
新能源车未来发展发展前景非常不错,可以长期投入,原因如下:
1、国家层面在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然2019年开始萎缩各种补贴,但未来重新洗牌后谁是新能源第一车企就另当别论啦,车企少了,机会就会多了,现在是百家争鸣时代,越到最后收益会越大,适合长线投资;
2、行业前景好,新能源汽车不仅限于现在的电动汽车,现有电动汽车只是过度期间,未来新能源应该是真正的环保和节能,无污染的车企,未来收益超越现在一切车企,新能源板块适合长期投资;
3、站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才有机会抓住机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缓慢发酵的过程,需要技术个方面的沉淀,长期投资可谓抓住一切机会,才有可能分到一杯羹。
谢谢邀请:
正如题目里所说的,乘用车数量同比在下降而新能源却同比上升。可以看出汽车新能源行业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在完善和成长。
造车新势力
我觉得说到新能源,不得不说如雨后春笋般的造车新势力,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还有智能驾驶、车联网的应用,是有别于传统车企的一个良好时机。短短几年时间,就有百十个品牌的造车新势力登场。蔚来、小鹏、合众、威马、爱弛、奇点等等很多新能源车企。
补贴退坡
3月2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正式公布了新一轮的补贴退坡政策,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我感觉政策补贴的退坡是对新能源市场的一次筛选。
车企涨价
补贴的减少,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肯定会上涨,像小鹏、蔚来、合众新能源、长城欧拉、长安新能源好几家新能源车企在补贴新政出台后,都调整了自家新能源车型的补贴后售价。
市场未成熟
新能源汽车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兴起,几乎一直都是传统燃油车,现在说的新能源基本都是电动,电动技术还远远不够,传统燃油技术也是这么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电动技术任重道远。
新能源不单单是用电,甲醇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都是新能源发展的方向。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过渡期间补贴标准适当降低。过渡期结束后地方不再对新能源汽车(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将购置补贴集中用于支持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环节。
新能源汽车必然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只是过程是很缓慢的,需要技术的积累与突破。
谢谢邀请,新能源汽车在2019年会持续增长,乘用车整体下滑对新能源汽车并不会有影响。
年度产销量已经定出小目标、市场也细分出两个领域,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逆势上涨正是因为市场的细分。
新能源电动汽车除正在推广阶段未来还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甲醇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外,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是现阶段的主流车型。其中插混汽车的主力市场针对的是终端消费者,这里车型销量集中在某些品牌且表现非常强劲,车型从PHEV到REEV的转型有平台化造车和制造开发平台的技术储备也不会是发展障碍,所以这类车企值得长线投入。
EV纯电动汽车短期内的主力市场在于共享出行,电动汽车目前有续航里程短、潜在换电成本高而且车价也比较高,这就导致除了限牌限行城市的刚需用户以外其他地区的汽车消费者对于这类车并不感冒。且限牌限行城市比较很少,且这类车型多以年轻外地务工人员为主,有购车用车需求的土著占比更低;所以纯电动汽车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其主力市场只能以共享出行为主。
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有: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部分城市有轨道交通,这些交通工具的特点定点定线且有盲区;共享出行汽车是能够有效作为点与点以及不同类型出行工具之间的接驳,在公共交通有一定盲区的城郊和农村地区更为重要。
而在从2018到2019年因排放升级、购置时调整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实施导致了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消退,那么在大批人不选择购车之后如果还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使用到一种可以自助驾驶的共享汽车,这样的定位也正迎合了消费市场态度的转变。
从这两点分析新能源汽车还是值得关注或者投资的,只是投资的具体方式只能自己斟酌选择了,不在金融领域只能从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滴滴完成超40亿美金融资,怀揣120亿美金将如何改变未来全球出行
先解决补贴问题?其实核心还是如何应用经济杠杆的问题,但是杠杠一定会带来泡沫和基础虚浮,类似饮鸩止渴,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要挣够了钱,公司随时可以出售,特别是处于鼎盛期的公司卖家最高。
最近滴滴正积极布局AI和自动驾驶,布局成功将是突破性的改变。
滴滴现准备进入外卖服务对打美团,在无人车领域也在暗自布局。滴滴想走的更远,但愿他的实力可以撑起野心。
滴滴从网约车起家,2012年靠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进而初步壮大实力,真正名声大噪是2013年获得了腾讯1500万美金的B伦融资,依托腾讯的品牌力量,嘀嘀打车的市场占有率随之增长。
2014年1月滴滴继续获得中信产业基金和腾讯的融资,同年12月获DST超7亿美元融资。在网约车市场开始和阿里的快的双分天下,进行烧钱大战抢夺市场。最后腾讯和阿里在打车领域和解,进而滴滴和快的合并。
纵观滴滴的壮大之路,都是依靠外部融资力量而获得发展动力,可是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滴滴被人诟病的价格,安全,监管问题都没有被有效解决。
今日的滴滴在网约车市场已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各地相关管控不断出台,滴滴打车市场受限被压缩,所以他的目光开始转向新的领域。
去年滴滴慢慢向国际化进军,获得了苹果公司10亿美元的融资,今年又刚宣布获得40亿美元融资,据滴滴透露现金储备接近120亿美元,所以资金丰富的滴滴把无人车布局逐渐拿上台面,加快进程。
滴滴在美国低调研究无人车技术,在硅谷积极竞购,争聘无人车领域的高端人才。无人车领域据说已开始试测。滴滴公司内部也在做出AL相关调整,AL被其分为:电动化、共享化和无人化三个层次推进。
滴滴能有今天的局面都靠成千上万的滴滴司机不断加入,而滴滴也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滴滴的新战略部署让无数曾经助其发展,现赖其生存的滴滴司机失业,所以滴滴对此布局较为低调。
滴滴总裁程维坦言:最后无人车领域存活名额估计只有两个,他很希望滴滴是其中一个
12.21日,滴滴官方正式宣布已完成新一轮40亿美金融资,主要用于对AI交通技术的投入,以及加速推进国际化和布局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此轮融资过后,滴滴现金储备量高达120亿美金,为其在AI人才争夺,国际化业务推进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融资过后,滴滴估值接近600亿美元,超过Uber480亿美金(此前最高估值为680亿美金,新一轮融资折价30%后为480亿)的估值,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移动出行公司!
据价值兄了解,12月21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40亿美元融资,完成融资后,滴滴出行的现金流高达120亿元。那么这笔钱到底用来做什么呢?价值兄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海外市场。滴滴出行官方表示,雄厚的资金储备将令滴滴更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向全球更广泛的社群提供优质、多元及创新的交通服务。众所周知,从2017年开始,滴滴就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投资lyft、Uber、ola等各国出行创业公司。滴滴已经成为全球一站式出行最大的平台了。2.将投入10亿元,加大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站等布局。今年12月4日,滴滴CEO程维在2017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透露,滴滴将发力分时租赁领域,投入不少于10亿元。此外,新能源也是程维看好的领域之一。程维表示,新能源汽车服务公司的产品小桔充电将在12月上线。滴滴曾有个“100辆自营电动车”计划,就是为了完成从分时租赁到自身建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体系的全方位服务。价值兄认为,这将大幅度改变国内出行领域的效率及现状,实现更多共享出行方式的高效率使用效能。3.加大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进程。滴滴曾表示,将在AI人才资源以及技术方面的投入规模,继续提升智能驾驶与智慧交通相关领域的能力,加速建立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以引领全球汽车与交通产业的变革,助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据价值兄了解,滴滴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始了自己的无人车测试过程。在国外滴滴参与投资的全美出行平台Lyft,也在和通用、Waymo,Drive.ai一起,试图完成“造车车厂+出行平台+自动驾驶系统”的生态拼图,而且最快在2018上半年,湾区就会开启呼叫无人出租的试水。
4.在国内外大力度挖掘AI和无人驾驶领域优秀人才。今年3月,紧随苹果战略投资滴滴,滴滴的硅谷研究院也在苹果公司附近安营扎寨。然后便正式开始了一系列人才挖角,尤其是华人工程师。其中最知名的当属Waymo工程师贾兆寅,而且据说贾兆寅一度接近百度美研,但最终却成为了滴滴前沿技术负责人。优秀人才的引入,也是滴滴为了改变出行所储备的资源之一。因此,价值兄认为,滴滴从战略布局到技术研发,无人驾驶路程测试以及人才的储备,钉钉在全方位加大投入,改变未来出行的新世界。
近日,滴滴宣布完成新一轮超40亿美元的融资,上次闹这么大动静的还是10月份完成相当体量融资的美团。这也是今年滴滴的第二次融资,加上四月底的55亿美元,2017年滴滴共计融资超95亿美元。创业五年,滴滴已累计融资17轮,总累计融资超两百亿美元,吸引包括平安、阿里、腾讯、淡马锡、苹果、软银等一干互联网大佬和国际知名资本的加持,光环耀眼。且单就融资规模来看,就已秒杀绝大部分中小创板块上市公司,位列第六。
科技投资、国际化和新能源汽车服务其目前滴滴的业务重点。
在科技投资领域,人工智能是出行领域绕不开的话题。早在2015年滴滴就成立了机器学习研究院,主要从事大数据研究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探索。如出行路径规划、拼车匹配、订单分配、出行估价、运力调度、交通预测等。并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展开战略合作,致力于智慧交通的前沿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在其海量用户、路线和数据等方面积累的基础上,向无人驾驶领域发展,并希望通过持续提速智能驾驶与智慧交通建设来引领全球汽车与出行产业变革。
在国际化方面,大举推进全球投资和并购。目前,滴滴已先后通过投资、产品技术合作等形式成为Grab、Lyft、Ola、Uber、Taxify等海外移动出行企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在潜力较大而尚不活跃的市场和区域,甚至独立开拓业务,如滴滴台湾通过当地的服务公司以品牌授权方式在当地运营滴滴的服务。可以说,滴滴的触角已覆盖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巴西五大出行市场,1000多个城市超过50%的世界人口。
在新能源方面,通过建设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提升出行效率。共享出行服务有利于降低新能源车辆使用的相对成本。目前滴滴已是全球最大新能源车辆运营商,有26万辆新能源车在平台运营,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100万辆新能源车。停车及充电服务等无疑是目前新能源车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点。滴滴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体系“小桔充电”正在搭建中,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充电桩联网,服务平台车主。
滴滴作为互联网新势力崛起的代表,通过规模和资本优势快速成为行业巨头,实属不易。但是从出行平台到生态体系的领导者,所需的绝不仅仅是资金和规模,滴滴的技术积累和为产业链企业的服务依然需要时间进一步检验。典型如人工智能科技,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入局者众且实力都不可小觑。
哈罗上线打车功能,出行行业是否会掀起烧钱大战?你有什么看法
在共享单车如何转化自己的流量问题上,很多的共享单车公司是没有太多的想法,或者是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前两大巨头小黄和摩拜,它们的做法也是如此,虽然是有少量的功能加入,但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转化。
这个也是共享单车的致命缺陷,因为需要通过大量的烧钱来获取更多的用户,因此更是没有精力去布局其他的领域。而后来居上的哈罗,则是相对比较沉稳,并没有采取疯狂补贴的办法来获取用户。
通过自己的骑行体验和舒适程度来获取更多的用户,接入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更是会拉拢一些支付宝的忠实用户。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共享单车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很多的共享单车公司因为资金链的问题出现了退押金难的情况。摩拜和小黄的共享单车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造成用户体验下降,破坏率也随之增加。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哈罗才能逆袭而上,在二三线城市获取到更多的用户。到今年的下半年,共享单车的格局已经明显发生变化。摩拜卖身美团,后面虽然可以接入美团的一些流量,可实际效果不佳。
小黄则是多次传出要被收购的消息,结果往往被否决了,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小黄的困境,如果创始人不是戴威,或许它的结局不该是这样。
从2016年下半年到今年的下半年,差不多是2年的时间。在这两年期间,没有一家共享单车公司想要去转化流量,或者说有的没有成功,但更多的是没有看到它们的行动。
反观哈罗,在取得不错的成绩后,先是改名为哈罗出行,这也似乎意味着它要进入出行行业,不只在乎于现在的骑行业务。到最近已经是上线打车功能,在一些城市已经是可以通过哈罗的app进行打车了。
美团宣布进入打车以后,滴滴则是进入了外卖行业,这样的做法似乎是为了还击美团。但是没有疯狂补贴的背后,我们很明白要获取用户是有多么的难。这个时候哈罗进入,它自己应该很明白自己是要做什么?
今年也是网约车事情的多事之年,受伤的莫过于滴滴了。对于它的情况,我们没有同情。后面是相关部门对网约车的整治,要求办什么证之类的,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有用的,可对那些通过不法途径来办理的,明显是要踢他们出局。
因此我们也是遇到了打车难的问题,哈罗进入打车领域,会缓解一部分打车的压力。但是一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呢?目前哈罗的打车接入的是出租车,价格、服务这些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后面会不会接入更多的社会车辆,这个也只能是等待了。
滴滴、美团、高德、首汽、哈罗等这些平台,都是可以进行打车的,只不过滴滴目前的份额大点,在这些里面获取自己的用户,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说继续烧钱的话,那也是可以,只是有多少家能烧的起,那就不知道了?
哈罗从后面脱颖而出,靠的不是大量的补贴,那在打车领域,相信也不会这么干的,有体验过哈罗打车的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感受。
2018滴滴出行新规定好还是坏
我兼职跑滴滴,说说我的看法,观点不同可以忽略!
新政其实关注两点,一是对网约车的管理,二是对乘客的保障。
针对第一点,应该严格执行,跑网约车该办理营运的就去办理。这一点关系到社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就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都不执行将是社会的倒退。但是,交管部门能不能针对网约车做出适当的调整,跟巡游车区别管理,减轻网约车的负担,提高社会闲散车辆的利用率。
第二点,平台作为信息提供方,可以跟保险公司订立短时间营运险----针对每一个有效订单购买乘客险。我们原来乘坐公共车辆出行不是都有一个一元的保险吗,参照这个做法加以调整改进,在技术上是没有难度的。相信保险公司也乐于配合。
网约车发展到现在非常难得,一棍子打死或者放任自流都不行!如果运营方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的规则加以升级调整,应该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受惠的会是整个社会。
以上私见!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方面看,首先是司机师傅合法化,不用象以前怕运管抓,不怕出租车围追堵截。乘客的权益有所保障,用户越来越多,活儿就多了,这样司机师傅的收入也就增高了。反过来说,滴滴公司对司机的约束力增强,一个公司的成长需要大家相互理解,不要一味的报怨,你可以当作一种娱乐,看尽世间冷暖,给社会带来一点正能量,你改变不了社会,还不能作个看客么?这是一个曾经跑过几天滴滴的司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欢迎大家踊跃互喷。
我想说的是滴滴忽悠司机是不可否认的!大家自己仔细想想,无论什么活动,无论什么奖励,都只是幌子罢了,只是为了让司机们出车接单而已,仔细算账,跑滴滴难道真的划算???开支油钱,折旧,保险,还有不确定的风险等着司机,而平台一直是含糊其词回答任何问题,没有明确告知,本人也跑过滴滴快车,现在偶尔顺风车,1.6的车,连人带车不如一个上班的,在工厂五千块一个月都比跑滴滴强,至少不受气,至少没那么孙子,车子也随时干净,自己也舒服,再也不会跑滴滴了,早已下载删除。身边的朋友都没有跑了,司机不跑改行可以生活,而司机都不跑滴滴则可以倒闭!!!!
现在订单量少的原因,主要就是平台把订单派给了专车了!普通快车还有30单的奖励,优享车奖励几乎可以不计,早晚高峰奖励谁拿到过,这么堵车谁拿到过,这不过是平台的套路而已。所以现在损失最大的就是优享车!每天连收入流水都无法保障,很多合法司机都已经换平台了,滴滴给予司机的永远是套路,毫无诚信可言!现在又多了一个电话录音功能,平白无辜每月就多了1~2G的流量,成本又上涨!我倒想问问,我们合法司机什么证件都有,也经过公安系统审查过,你给我们整个这个录音有什么用!不就是想赚取我们司机的流量提点钱吗,谁都明白!最为关键的是,成本不断上涨,利润反而不断下降!谁还会跑你这样没诚信的平台,司机难道就不会换平台吗!说句心里真实感受,滴滴平台真的把不要脸这词玩活了!
抽成太高,高达百分之二十七,除去磨损、保养、油费、吃饭、人工根本不挣钱----抽成太高,高达百分之二十七,除去磨损、保养、油费、吃饭、人工根本不挣钱-----抽成太高,高达百分之二十七,除去磨损、保养、油费、吃饭、人工根本不挣钱........
对2018年滴滴出行的新归,站社会和乘客的角度来说是好,但是站在平台和司机的角度来说非常的坏,非常的糟糕。2018年将会是网约车彻底变革的开始。
滴滴自2014上线,就已经引起了国家运输部的高度重视,滴滴用很多的时间夺得了出行领域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打破了出租车的传统营运模式,虽然网约车改革后做出的贡献非常巨大,但是还是得接受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才行。
运输部经过几年的探讨,终于出台了针对网约车的管理条例。网约车平台合法上线营运公司必须取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司机必须考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必须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3证齐全有才算合法营运。
滴滴全国有着快接近2000万司机但是真正考取了双证的只有百分之15不到,考证转行合规网约车条件太苛刻,光是车辆强行报废这点就很多人望而远之,一二线城市滴滴订单量多单价稍高,考取双证合法跑车勉强还能养家糊口,但是也非常辛苦,三四线城市的全职滴滴司机收入和考证条件根本不成正比。考证跑车意味着做雷锋赚不到钱。
2017年是网约车最悲惨的一年,也是网约车最混乱的一年,全国各地查处的私家车从事非法营案例超过万起,政府对滴滴已经进行了多次警告和约谈,但是滴滴都是报以敷衍态度以后,致使政府对滴滴公司和其他网约车平台的忍耐已到达最大限度。已经开始针对网约车做出有力的整顿。
大部分滴滴司机已经放弃滴滴转行,还在跑的司机也比较迷茫,不知道是退出滴滴还是加入合法营运。
滴滴平台对司机也始终没有进行表态,针对新政下叫苦连天的司机也没有给出任何承诺,任由司机自生自灭一样。滴滴不仅不把国内滴滴司机的现状处理完善,却开始像海外进军。
请问滴滴平台,全国几千万网约车司机虽然不是滴滴平台强迫加入滴滴的,但是作为滴滴司机可以算得上是滴滴平台的员工,滴滴能有今天如此的辉煌成就,完全是由每一位网约车司机辛苦的付出换来的,如今碰到如此的处境,三四线城市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网约车司机该何去何从。
滴妹专业解说网约车回答各种网约车疑问,各位车主朋友,如果觉得滴妹的文章说的对请点个赞,关注下,一起讨论网约车相关动态,谢谢。
关于滴滴,我跑过,是为了给车跑磨合,后来没事的时候算了下,根本赚不到钱,如果2018年出新规,如对司机再无改观,滴滴真的就寸步难行了!主要原因如下:
一、现在各地法规还未出台,有些人为生计还在日夜奔波,不小心被某部门抓了,滴滴承诺凭收据全额返还,结果是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最多两千。
二、抽成太高,高达百分之二十七,除去磨损、保养、油费、吃饭、人工根本不挣钱,除非你烧气,而就目前而地市出台的政策来看,轴距低于两米七,价格不低于十三万,这不得不让大部分司机退出市场,有钱谁开滴滴?
三、关于空驶与平台垫付。有时派车路程较远,然后再跑个起步价,白赔,而空驶费说有而实际上没有过。平台垫付,跑了几个远点的单,结果不付钱,后来要过几次,客服说的挺好,而实际上钱根本没到帐,最奇怪的是未结的帐单已成了平台已垫付!
2018年,滴滴出台新规,无论怎样,意识不到自身错误,这新规就是错误的。
滴滴高抽成,不平等对待司乘等等导致的是公平缺失。钱都让滴滴赚走了,在刚结束的春节期间。本地的一个奖励是连续5天满5单瓜分19999元,刚刚收到短信提醒获得一等奖瓜分到66.19元奖励。此次活动没有透明的告知达标司机数量,但是会点最基本的数学也能发现这数字有问题。难道司机数量可以有小数点的么。滴滴的路正在被自己的不公平玩法一步一步破坏,最终结果就是被其他平台所取代
客运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是道路客运大发展的40年,也是不断变革的40年。”转型”与“改革”对于道路客运行业来说,从来都不陌生。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针对当时运力匮乏、出行不便的局面,交通运输部提出“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的口号,使得原本国营企业一家独大的道路客运行业,转变为“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新局面。全社会掀起大办交通的热潮,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客运企业在新环境下砥砺奋进、转换脑筋,积极转型适应新局面,使得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运力不足的形势得到了明显缓解。
到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交通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交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了道路客运行业市场化的力度。面对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形势,道路客运企业再次迎难而上,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班车穿梭于城市之间,为经济发展输送血液。
40年来道路客运企业的不断努力,使得我国从交通运输百废待兴的交通弱国,一跃成为国际瞩目的交通大国。新时代下,继往开来,推进道路客运行业转型变革,实现道路运输更优发展,将我国从交通大国变成交通强国,是当下每个“道路人”的使命。
如今,高铁、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愈发完善,向道路客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互联网+”转型,提供高标准、高质量、定制化、“门到门”的新客运服务,开拓智慧交通新局面,已成行业的共识。方向既定,路途艰辛,在当今客运转型迫在眉睫之时,正需要先行者为行业摸索前路,分享经验。中交出行作为助力传统客运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服务商,成立至今,与客运企业共同经历了变革的“阵痛”,也一起分享过转型成功的喜悦。“互联网+”转型之路究竟怎么走?互联网又能给传统客运企业具体带来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以下几个合作企业的经验,可供参考。
黑龙江龙运集团:“线上客运站”,为业务拓展打下基点
龙运集团作为黑龙江省客运业的龙头企业,面对近几年来道路客运行业的新形势,提出“运游结合”战略,希望能将原本单一的班线客运服务向旅游综合客运服务转型,扩大营收范围。
然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站运分离”之后,乘客只知场站,而对为他们提供车辆与客运服务的运方缺乏认知。乘客会长久记得到客运场站可以购票乘车,但是对于运方和车辆,往往下车后就会遗忘。作为运方的龙运集团,必须找到连接乘客的新途径,让乘客记住自己,把原有业务的乘客“黏住了”。